首頁 >> 新聞中心 >> 企業新聞 >> 電磁加熱設備構成原理
電磁加熱設備構成原理
作者: 廣東江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發表時間:2025-09-13 09:54:12 瀏覽量:32【 小 中 大 】
電磁加熱設備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:
將工頻交流電(220V/380V,50Hz)轉化為高頻交流電(一般在幾kHz至數百kHz)。
通過整流、濾波、逆變等環節,為線圈提供高頻電流。
常見控制核心有IGBT模塊或MOSFET等功率器件。
由銅管或銅排繞制而成,內部通入冷卻水防止過熱。
線圈本身不發熱,而是在通入高頻電流后產生交變磁場。
工件置于磁場中,感應出渦流實現自身加熱。
工件作為次級回路,渦流在其內部流動,因電阻效應轉化為熱量。
不同材質(金屬磁導率、導電率不同)會影響加熱效率與深度。
感應加熱系統中功率電子元件和線圈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熱量。
通常采用水冷循環系統(冷卻塔/冷水機+循環泵),保證設備穩定運行。
包括溫度傳感器、功率調節器、PLC控制器、顯示與報警系統。
實現溫度設定、功率調節、時間控制、過流/過壓保護等功能。
電磁加熱的基本原理是 電磁感應 + 渦流發熱效應,具體過程如下:
產生交變磁場
電源系統輸出高頻交流電流,通過感應線圈流動。
線圈周圍形成高頻交變磁場。
渦流效應
金屬工件放入磁場中,磁場變化切割工件,工件內部產生感應電動勢。
由于工件本身導電性,感應電流(渦流)在其內部流動。
電磁加熱設備在食品設備中的應用
焦耳熱效應
金屬工件的電阻會使渦流轉化為熱量。
熱量從工件表層向內部傳遞,使其整體溫度升高。
集膚效應
高頻電流在導體中趨向于表面流動,稱為“集膚效應”。
高頻越高,電流集中在工件表層,適合表面淬火、焊接等。
低頻則加熱深度較大,適合整體加熱、熔煉等。
非接觸加熱:線圈與工件無直接接觸,避免污染與損傷。
加熱速度快:能量直接在工件內部轉化為熱能,效率高。
溫度可控:可通過功率調節與溫度反饋實現精確控制。
節能環保:無明火、無煙塵,電能利用率可達90%以上。
應用廣泛:可用于金屬熔煉、熱處理、焊接、熱裝、管道加熱、蒸汽發生等領域。
總結:
電磁加熱設備的核心構成是 電源逆變器 + 感應線圈 + 冷卻系統 + 控制系統,其原理是利用 高頻交變磁場在金屬工件中產生渦流,從而直接發熱。這種方式不僅高效節能,而且加熱均勻、可控性強,因此在工業加熱、節能改造等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。